本文轉載自:早安健康
原文網址:https://www.edh.tw/article/28739
膝蓋無力又卡卡,重創你的生活品質嗎?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去常見於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對膝關節造成的衝擊與消耗不容小覷,也有許多醫師觀察到,診間出現不少50、60歲就關節退化的患者,甚至有30、40歲患者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前來就診!
醫師指出,如果可以適時接受治療或手術,將可能延長部分健康膝關節的壽命,免去傳統換膝手術之苦。
台灣人經常蹲著、跪著最傷膝!膝關節退化9成從內側開始
為什麼膝關節會退化?膝關節會退化指的是關節軟骨磨損,無法發揮潤滑關節、提供緩衝的功能,其實很多生活習慣都會埋下病根、加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情。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郭俊麟醫師舉例說,台灣女性最常見的傷膝動作,就是蹲或跪著擦地板,而大部分的退化性關節炎病例,幾乎都是從膝關節內側開始磨損,經年累月逐漸擴大到整個膝關節。
「這跟生物力學有關,人在走路的時候,膝蓋軸的負重會是靠在內側比較多,所以臨床上膝關節內側、外側磨損的比例大約是9:1,當膝關節從內側開始退化變形,如果沒有理會,膝關節磨損就會從內側逐漸擴大到外側,最後整個關節都被破壞」。
這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注射玻尿酸等保守治療通常已經效果不大,就必須考慮經由手術以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解決軟骨磨損殆盡的關節。
拖到關節全廢,反而註定要換膝!適時手術延長膝關節壽命
郭俊麟醫師指出,不少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的民眾都會拖延就醫,認為吃健康食品就夠了,或是擔心看醫生就要開刀換關節、開完刀可能還是不能爬樓梯、不能蹲等等,因而不斷拖延。
然而健康食品畢竟不是藥品,拖延就醫時機直到整個膝關節都破壞殆盡,治療選項也會愈來愈少,最後真的只能動手術將徹底磨損的關節全部切除,置換成全膝人工關節,造成更大的疼痛和傷口。
現在醫學發達,能夠提供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選擇也愈來愈多,郭俊麟醫師表示,若能夠及早發現關節病變,患者的膝關節磨損靠內側,再加上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都很健康,年紀也相對比較輕,就不一定要做到全膝人工關節的置換手術,可考慮針對膝關節已經磨損的部分加以替換,手術時會使用「活動式半膝關節」取代受損的膝關節內側腔室。
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活動式半膝關節列健保給付項目
「活動式半膝關節有一枚特殊的活動式墊片,可以還原健康關節中半月板軟骨的功能,讓手術後膝關節的運動方式能夠更自然、更靈活。
此外跟全膝人工關節相比,活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較小,大約只有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2分之1,不會破壞韌帶,需要磨掉的骨頭也較少,患者術後恢復比較快速」,郭俊麟醫師提到,有些患者在手術隔天就可以下床走路,3-5天後感覺到疼痛明顯改善,多數患者甚至會覺得膝蓋變得比較有力氣。
目前「活動式半膝關節」已列入健保給付項目,但活動式墊片需部分負擔,「只要患者膝關節的關節腔小於2分之1,並且年滿55歲,通過健保署審核就能進行活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活動式墊片自付差額,手術費用約6、7萬元」。
手術後恢復行動力,生活品質大提升!徵詢第二意見更安心
家住汐止的曾太太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50多歲的她已經忍痛好幾年,然而住家位於3、4樓高,每天活動都免不了要爬樓梯,生活中的種種不便和痛苦,終於讓她下定決心求助。
郭俊麟醫師表示,「全膝人工關節加上耐磨墊片減少磨損,也可以使用20、30年,足以讓患者不必再做第二次手術,但是患者希望快點回到職場工作,因此經評估後決定實施活動式半膝關節置換手術」。
曾太太開完刀後約2週,已經能上下住家的樓梯,也順利回到職場上工作,對手術結果相當滿意。郭俊麟醫師也建議,身體只有一個,決定任何手術前不妨再徵詢第二、第三位醫師的看法,如果每位醫師的評估結果相差無幾,再決定手術也不遲,患者也比較安心,效果也會更好。
新式的活動式半膝關節,雖然有它的優點,但臨床適應症需經由專業的醫師團隊進行評估,若適應症選擇不慎,有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如郭俊麟醫師的母親,是屬於外翻型的膝關節退化,為非新式的活動式半膝關節的適應症,因此選擇了全膝關節置換。
在五年前,郭醫師親自幫母親進行雙側全人工膝關節手術(分兩次受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不管爬樓梯,蹲低或盤坐念佛,都不成問題,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現在醫學發達,人工關節設計已經非常精良,確認手術適應症,接受正確的手術治療,相信都會有很好的效果。